如今,以ChatGPT为代表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媒、医疗、法律乃至搜索引擎等行业,随着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代的到来,已经开始面临重大的变革与挑战。以医疗行业为例,医生可通过特定的AI模型和算法,大量采集、分析患者病灶信息,从而提高诊疗精度与效率。
(资料图片)
那么,致力于收集、分析各类史料,并以一定“技艺”创作学术作品的历史学家们,面对AIGC的挑战是否能够“独善其身”?AIGC时代的来临究竟会对传统史学研究造成怎样的影响?历史学家如何更理性地认识AIGC时代的种种技术变革?上述问题均值得当下每位治史者深思。
与会学者合影为此,2023年6月10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与研究”重点创新团队、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联合主办的“AIGC时代的历史学家:角色、使命与责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多地的21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大语言模型的运用及其局限、数字化风潮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以及数字资源与工具的运用等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蒋杰副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剑光教授分别致辞。苏智良教授表示,关注新技术及其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并非年轻学人的专利。事实上,王家范、邓小南等前辈学者曾先后撰文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改变史学研究进行过思考。现代的历史学者,应具备思考如何善用新技术以及技术变革如何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自觉。张剑光教授则以自身研究经历为例,勉励与会专家学者,特别是年轻学人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善用新工具辅助研究。此外,他还谈到了一些史学界的热点问题,指出大语言模型等新工具的使用,可能拓展研究者的观察视野,并为解决争论积久的史学公案提供可能。
AIGC对既有史学研究的影响来自上海图书馆的夏翠娟研究员从人文研究的数字方法、数字人文方法论形成与嬗变、AIGC与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转变、后数字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文研究、历史学研究在AIGC时代面临的困境这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作了题为“理解历史学研究的数字方法以及在AIGC时代转向的可能”的报告。她指出,近10年来兴起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史学将计算思维引入史学研究中,更需要传统史学研究中运用的批判思维。这是由于史料数据化过程本身是一种建模和抽象的过程,基于大模型的AIGC,不仅如此,还会在建模和抽象的过程中生成根本不存在的内容。数据和模型带给研究者的观察视角,既可能是“显微镜”或“望远镜”,也可能是对真实世界产生形变的“哈哈镜”。若将数据、算法和模型作为数智证据,须与传统文献史料等进行多重证据交叉验证,并在数据化和模型化的整个过程中运用批判思维。历史学是一个以“求真”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在AIGC时代,历史学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可能是在一个虚实融生的数字世界中,如何处理AIGC的“内容虚构而算法真实”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欧阳剑研究员则从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三个要素:数据资料、研究方法与知识生产出发,探讨类ChatGPT的AI语言模型对人文社科研究的影响。他指出,从数据资料来看,由于ChatGPT接受的语料库主要为部分网络文本、图书和文学作品、社交数据等。因此,就数据的广泛性与真实性而言,从人文社科所需的数据资料来说,ChatGPT的语料本身有疑问;在研究方法与知识生产上,欧阳剑指出由于ChatGPT生产的知识是基于信息论“概率”基础上的自然语言处理产生,与人类基于意向性逻辑生成的知识有本质差异,故目前ChatGPT产生的知识是缺乏反思性的“初级形态知识”。
上海师范大学蒋杰副教授从“概念”、“影响”与“应对”等三个维度,讨论了AIGC对历史学的影响。他指出,由于目前的大语言模型是基于机器学习、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利用公开的互联网数据训练而成。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人类语言的知识与规律,如语法概念、上下文关系等,并可以此为基础展开各类分析,大大拓展了AI工具的通用性和适用场景。在现阶段,大语言模型已经能理解人类语言,但从目前已经公开的各种大语言模型来看,尚无法理解语言背后的思想,因此可能还不具备真正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在影响和应对层面,他指出,从积极的角度观之,大语言模型工具对历史学者翻译外语文献、开展数据清洗等机械性工作大有裨益;但也容易让使用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产生依赖,削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加之语料库信息品质的争议,容易陷入算法偏见与虚假信息之窠臼。
上海音像资料馆虞伟红老师进行了题为“从媒介考古学看AIGC时代”的报告。她援引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A.Kittler)等学者运用的“媒介考古”研究路径,提出媒介的物质性对人的影响和改造,延伸到如今跨模态AI大模型等新工具的广泛应用会对人的思想乃至主体性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有如哲学家尼采在眼盲后运用打字机生产的作品,在思想表达等方面有了实证的变化,尼采也承认书写设备参与了人思想的形成。因此,回顾媒介在延续和断裂交织的时空演进中,其在知识生产等方面扮演的角色拥有更多元的发展可能。
数字时代下的历史书写南京大学梁晨教授的报告“什么是好的数字史学研究?”,以中国台湾地区《新史学》集刊创刊号强调“电子计算机时代下,尝试各种方法拓展研究眼界”之说法作引,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大数据分析、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社会网络分析等成熟技术在引入历史学研究视域后,技术与史学书写之间可迸发出令人击节的火花。但是,梁晨教授强调数字史学的核心应仍集中于“史学”二字,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和方法只能作用于史料,才能推动史学研究进步。同时,数字技术应当为研究者提供新视野、新问题,帮助历史学家在掌握史料、分析史料等环节有所进步,方能展现出其真正价值,故在数字时代中,历史学家要认真思考数字工具契合史学研究规范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赵思渊教授则提出了在AIGC时代能否遇见人工智能历史学家之问。他以自身使用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经验为例进行了讨论。赵思渊指出,目前AI技术在整理、归纳分析一手史料方面,可接近历史系本科低年级学生的水平,且在提取文本数据等方面表现良好。但是,由于AI对文字背后价值观的判断是基于语言模式,而非事实本身,故其当下很难“真正”理解人类社会情感态度等,但随着AI技术不断迭代,这些“门槛”在未来突破并非不可能。就人文学科而言,AI还无法真的提出问题,具有通常所谓的“问题意识”。诚如前辈史家所言,历史学是史家与史实之间不断互动作用的过程,人类社会基于交往理性构建、证成自我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也蕴含其中。
上海师范大学刘江副教授结合教学实际,以《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为例,讨论了数字赋能下课程教学生态的变化。《中国历史文选》课程配合中国古代史教学,属于历史学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主干课,长期以来由于课程难度较大,以及学生经历从高中学习思维向大学的转换过程,故授课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技能与方法等多方面会面临挑战。刘江老师在授课时注重数字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鼓励学生使用“学习通”等数字资源进行学习,也通过数字工具开展学生学情分析,以及阅读文本挖掘等工作,使该课程的讲授方式从原先侧重关注字词解释与疏通文意,转向培养修课同学辨析与解读史料的能力。
运用数字工具开展专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林宏副教授以故宫藏清代地球仪图面修复为案例,分析利用数字工具活化重要文物的可能性。伴随着时间推移,故宫藏清代康熙朝地球仪表面发生皲裂、变形,许多图面内容模糊不清。近年公布的、现存于瑞士的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坤舆图》带来新的研究契机。团队经由数字检索获取相关高清图文资料,采用地理文本信息标记与比对分析,可为确定故宫藏地球仪的时间断限、还原地球仪上本有地名、图形等要素提供依据,且三维虚拟展示地球仪内容的技术也已有海外先例可循。由此,数字技术可在文物修复领域展现出特殊作用。
洛阳师范学院王国强教授则使用影像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结合文本提取与分析技术,分析了近代西人有关洛阳的记录中小尺度地名的翻译问题。由于在西人拍摄的照片中提及了大量洛阳的旧地名,如何将这些旧地名与今日地理空间对应,成为研究近代洛阳城市史、河南地区铁路交通史等领域的一个有趣问题。王教授通过多年收集相关影像材料,并提取照片、回忆录等材料中涉及的小尺度地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标记,探讨这些地名今日之地理位置。
圆桌会议环节由蒋杰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孙家红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梁民愫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余开亮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苏圣捷老师、《探索与杂志》杨义成编辑等专家学者相继发言,分别从AIGC时代下历史学者的学科关怀、AI发展融合人类本身的智慧、数据导入与精度等AI发展局限、如何在AI浪潮下保持历史学者自身特色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前行的技术时代,历史学者应当善加利用工具,但不能为工具所宰制,同时也需注意当下AI技术的各类局限。
在AIGC时代,人工智能对历史学家是机遇还是挑战,在此,我们不妨聆听一下ChatGPT自身给出的答案: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AI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AI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历史学家的研究方式和角度,挑战其传统的研究方法。例如,AI可以自动化文本分析和数据挖掘,加快处理大量历史资料的速度和效率,但这也可能导致历史学家失去深入了解历史的机会。另一方面,AI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帮助他们从全新的视野中解析历史。同时,AI也可以产生新的研究问题和方法,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和工具。因此,历史学家需要具备跟上时代的观念和技能,积极应用AI技术,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
仓储物流“成渝圈”如何乘势而上? 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被惠及的显...
两件西周青铜簋时隔三千年成功配对 考古工作者介绍,这个铜簋的盖、身分别时隔40余年出土,纹饰...
“医保砍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晁星 “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购物成瘾”真的是一种病 刘艳 牛雅娟 本周日即将迎来“双十二”促销季,很多人又开始摩拳...
因迷恋山间风景,一男子在甘孜州稻城县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迷失方向,随后与同伴失联。12月的稻城...
嫌疑人DNA信息比中后,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DNA实验室民警白小刚一下坐在凳子上,恍惚迟疑间...
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书发布 新华社南京12月7日电(记者邱冰清、蒋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电影《亲爱的》里面没有的结局,在我眼前“上映” 12月6日,在深圳市...
冥想?泡脚?不如听听助眠音乐 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成为最贴合都市人群的“睡眠画像”。随...
养老话题 老年教育面临缺口 “终身教育”潜力无限 【现实挑战】“新老年”群体愿意在培养兴...
孙海洋被拐14年儿子如何找到的? 警方侦办另一宗拐骗儿童案时发现线索,通过人像比对、DNA确认找...
北京天文馆、圆明园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12月6日,北京天文馆发布通知称,12月8日起试行对未成...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连续7年保持在1 3万亿斤以上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
斑块软的很危险 硬的就无碍? 血管里的“垃圾”分类 赶快学起来!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大幅降价 聚焦医保谈判背后脊髓性肌萎缩症家庭 医保目录公布那天 好多家长都...
抖音“窗花剪剪”遭抄袭 被判获赔20万元 法院认为“窗花剪剪”的这种表达方式理应受到《著作权...
公安机关近日侦破3起拐卖儿童案件 失散十几年 3组家庭终于团圆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12月6日从公...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最具网络特色的组成部...
北京天文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北京天文馆对票价免费及优惠政策作出调整:1...
2021北京百个网红打卡地发布 本报讯(记者 李洋)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昨晚正式发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