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人口格局,正在发生逆转。
人口大盘见顶,哪些地方还在增长?
(相关资料图)
这是2022年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情况: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 人口增长冠军,再次花落中西部。
长期以来,广州、深圳、杭州都是人口增量冠军榜的常客,这一趋势在这两年不复存在, 去年武汉登顶,今年则是长沙 ,都在中西部。
不仅如此,人口增量10强城市,同样一改过去东部城市霸榜的格局, 上榜的几乎都是中西部省会 ,包括长沙、西安、南昌、武汉、郑州、成都等等。
虽然这一形势,无法作为人口大变局的见证,但“中西部人口回流”却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 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集体负增长 ,这应该有完整记录以来的历史首次。
当然,京沪人口负增长,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连续6年下降,而上海人口也多次出现波动。
对于广深来说,则是历史首次。 根据历年官方数据,深圳人口的负增长,是1979年立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以来首次。
要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广深一直都是“孔雀东南飞”的最大受益者,人口增量几乎连年霸榜。
这一次,中西部人口回流,一线城市负增长,释放了什么信号?
广深人口负增长,只是疫情扰动之下的短期现象,不值得担忧。
正如广东统计局官网发布的文章所指出的:
在疫情散发多发的因素影响下,省外流动人口暂时回流返乡的阶段性现象……预期2023年广东常住人口将逐步恢复稳定增长。
这几年,人口流动之大之快可谓前所未有,但这种流动 并非市场机制下的自由流动,也不是常态下的人口迁徙 ,具有 短期性、阶段性和非常态性 ,很难以作为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参考。
毕竟,我国人口普查以10年为限,上一次普查是在2020年,普查之外的年份采取1/1000人口进行 抽样调查 ,存在一定误差。
抽样时点一般是在每年11月份,一旦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重合,会导致部分城市人口形势出现阶段性放大现象,不足以代表长期走势。
一个常识是,当社会大流动受限,大量务工人员提前返乡,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地方。
广东,恰恰是“孔雀东南飞”的主要目的地。
据统计,外来人口最多的10个城市中,广东一省都占了6席,除了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大万亿城市之外,就连中山、珠海、惠州都榜上有名。
所以,当疫情冲击不期而至,这些城市可谓首当其冲。反之,后疫情时代到来,广深和广东,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全国最热门的人口流入地。
根据百度迁徙数据,年后以来, 广东已经连续3个月霸榜全国人口热门迁徙地TOP1 ,而广州和深圳则是连续多月稳居人口迁入榜TOP5之列。
比人口迁徙数据更具说服力的是地铁客流量。
开年以来,广州、深圳地铁客流量迅速攀升,广州最高创下1097万人次的纪录,深圳也逼近900万人次的新高。
从更客观的 客流强度 来看, 广州、深圳仍在霸榜 ,最新月平均客流强度分别高达1.43、1.35万人次/公里/天,力压京沪,超过了许多二线省会城市的2倍以上。
不难想象,在拼经济的2023年,广深将迎来巨大的人口回流,有望重回人口增量榜冠军之位。
京沪人口负增长,更多是主动控制人口所致,并非吸引力不足。
疫情影响虽然无处不在,但即使排除疫情带来的短期波动,京沪人口也已经多年陷入停滞。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4万亿级城市,也是 户籍门槛最为森严的城市 ,京沪人口变局的背后,显然并非市场因素所致。
主动控制人口 ,才是两地人口增长几近停滞的原因所在。
作为为数不多的2000万人口大市, 京沪人口正在逼近天花板 ,所剩空间无几。
规划显示,到2035年,北京、上海的规划人口上限分别是2300万人和2500万人,这在《全国人口第三城,要变了?》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高达2476万人,无限接近天花板;北京常住人口为2184万人,离最高门槛也仅有5%左右的增长空间。
这种背景下,早在几年前,两地就开始 主动抽疏中心城区人口 ,而北京更以 “减量发展” 为政策目标,人口增长早已不再是政策导向。
这些年,北京不仅将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向外转移,就连央企总部、部属高校、重点医院都成了转移对象。
这些被疏解的产业,一部分被天津、河北等地承接,另一部分重点布局在新成立的 雄安新区 ,后者也成了央企总部外迁的最大受益者。(参阅《不只是央企总部!大学,也开始外迁了》)
人随产业走。既然大量普通产业落户到京外,与之相关的就业人口自然也随之而转移,即使吸引力依旧强劲、人才吸引力依旧独一无二,但总人口也面临着巨大的张力。
当然,京沪的人口压力,不在于人口增量和人口增长,而在于抢人大战日益白热化之下的高学历人才。
因此,这两年,一向在户籍门槛上寸步不让的 京沪乃至香港,都开启了抢人之路。
北京面向世界TOP200高校毕业生给出了“计划单列市”落户的待遇;
上海则进一步开放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知名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
香港面向世界百强高校毕业生罕见发放“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可见,不是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抢人口”,但所有城市都难以绕开“抢人才”。
后疫情时代,人口大变局何去何从?
其一,虽然人口大盘见顶,但“孔雀东南飞”的趋势仍会持续。
人随产业走。即使地缘变局、全球产业重构、科技博弈的冲击仍在持续,但东部地区,依旧是我国产业,尤其是高新产业最为发达的地方。
即使人口大盘见顶,这些地方的人口吸引力依旧强劲,后疫情时代人口回流乃至重新恢复强势增长,并非没有可能。
其二,中西部人口回流,背后也有了一定支撑。
这些年,靠着大投资大基建改善区位优势,借助“产业西移”再造产业矩阵,通过强省会重塑强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渐成趋势。
当然,中西部更多只是人口回流,而非外来人口净流入,这是与东部地区最大的不同。
其三,强省会的人口虹吸效应有增无减,一众普通地市或将沦为收缩型城市。
最近几年,在绝大多数省份,只有省会人口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而所在省份整体人口仍在负增长。
这意味着,人口向省会集中的趋势没有改变,省会作为全省人口蓄水池的功能日益凸显,在防止人口流失、吸引人口回流方面,发挥了关键托底作用。
但对于普通地市来说,当自然人口带来的托底效应不复存在,如何守住人口基本盘,就成了关键。
标签:
仓储物流“成渝圈”如何乘势而上? 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被惠及的显...
两件西周青铜簋时隔三千年成功配对 考古工作者介绍,这个铜簋的盖、身分别时隔40余年出土,纹饰...
“医保砍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晁星 “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购物成瘾”真的是一种病 刘艳 牛雅娟 本周日即将迎来“双十二”促销季,很多人又开始摩拳...
因迷恋山间风景,一男子在甘孜州稻城县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迷失方向,随后与同伴失联。12月的稻城...
嫌疑人DNA信息比中后,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DNA实验室民警白小刚一下坐在凳子上,恍惚迟疑间...
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书发布 新华社南京12月7日电(记者邱冰清、蒋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电影《亲爱的》里面没有的结局,在我眼前“上映” 12月6日,在深圳市...
冥想?泡脚?不如听听助眠音乐 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成为最贴合都市人群的“睡眠画像”。随...
养老话题 老年教育面临缺口 “终身教育”潜力无限 【现实挑战】“新老年”群体愿意在培养兴...
孙海洋被拐14年儿子如何找到的? 警方侦办另一宗拐骗儿童案时发现线索,通过人像比对、DNA确认找...
北京天文馆、圆明园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12月6日,北京天文馆发布通知称,12月8日起试行对未成...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连续7年保持在1 3万亿斤以上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
斑块软的很危险 硬的就无碍? 血管里的“垃圾”分类 赶快学起来!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大幅降价 聚焦医保谈判背后脊髓性肌萎缩症家庭 医保目录公布那天 好多家长都...
抖音“窗花剪剪”遭抄袭 被判获赔20万元 法院认为“窗花剪剪”的这种表达方式理应受到《著作权...
公安机关近日侦破3起拐卖儿童案件 失散十几年 3组家庭终于团圆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12月6日从公...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最具网络特色的组成部...
北京天文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北京天文馆对票价免费及优惠政策作出调整:1...
2021北京百个网红打卡地发布 本报讯(记者 李洋)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昨晚正式发布。自然...